风范永存
武汉晚报4月5日报道 清明时节,武汉各大陵园、公墓又迎来四面八方扫墓的市民。昨日,记者走访石门峰、玉笋山陵园发现,绝大部分逝者的碑文成了一种定式,大多有“志”无“铭”。
墓志铭作为中国古代一种悼念性的文体,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。志多叙述死者的姓名、籍贯、生平;铭则用韵文概括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,表示悼念和安慰。
在石门峰都市陵园福林园区,约有八成碑文上刻的不是先父、先考、就是慈母、先妣,除了千篇一律刻着逝者的姓名、生卒年、籍贯,子女或孙辈的落款,没有一句“多余的文字”。
而在不远处烈士陵园区、高知纪念区等,不乏一些声情并茂的铭文,让人忍不住驻足:如“他只是累了,感受了一次世事无常,带着对亲人的无限眷恋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去了远方……”、“如果墓扉被轻轻地敲响,那是思念的泪珠在融化你的孤寂”,还有数百字的碑文讲述死者生前对命运的抗争,读来令人怅惘。
在玉笋山公墓,记者发现墓志铭有无与墓碑价格高低有一定联系。佛光区的普通墓碑基本都没有墓志铭,而位于望云阁下面的三百多座豪华墓碑,约有三分之一刻有墓志铭,不过全都刻在墓碑反面。
据了解,普通墓碑面积1平方米左右,仅够铭刻逝者信息、亲属落款等,没有多余地方再刻墓志铭,艺术墓碑大小是普通的三四倍,“有地方”让亲属寄托更多的哀思。据石门峰陵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李倩介绍,上千亩陵园,数万块墓碑,墓志铭让人怦然心动的确实不多见,还不到20%。民俗专家则认为,传统殡葬风俗更重视墓地方位和风水,老百姓通常不会在墓志铭上考虑太多。
武汉协和医院著名神经内科创始人童萼塘教授去年7月不幸因车祸去世,儿子童晓荣并没有华丽地刻碑撰文。今年清明,他创造性地将父亲生前处世原则、经典语录制成书签,分发给父亲的学生,受到欢迎。(汉网-武汉晚报 祁燕 余乐 黄冬香)
|